一是聚焦政治引领,把牢民族团结进步“方向盘”。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工作全过程,将民族工作纳入司法行政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完善民族工作体系,稳步推进民族工作任务落实。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充分利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切实用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升华思想认识、形成创建合力、指导工作实践。把抓党建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基层党建的重点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培训内容,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截至目前,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4次专题学习研讨。
二是聚焦“一个统抓”职能,推进依法治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双促进。为推进依法治县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相融合并取得成效,宁城县司法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县工作全过程,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以高水平法治宁城建设服务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工作落实落效。强化民族地方立法工作,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法方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在立法全过程,配合县人大常委会做好指导民族地方立法工作。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度约束,不断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协调工作,努力健全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科学稳慎审查、协调、修改规范性文件。强化民族法治宣传。将民族法律法规宣传纳入年度普法工作要点,广泛开展群众普法宣传,为民族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供阵地保障。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展各类普法活动165次,发放宣传资料37000余册,普法受众56000多人。
三是聚焦平安宁城建设,努力营造和谐发展的法治环境。不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基层实践,推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依托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加强与民族事务工作的联系,创新拓展涉民族宗教领域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引导群众理性平和协商解决矛盾纠纷。加强社区矫正对象的民族团结理论和政策宣传教育,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民族情况进行摸排登记,科学制定和实施富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做到因人施矫,确保矫正工作取得实效。进一步发挥“法律明白人”培养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努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目前共有“法律明白人”986名,全县18个镇乡街327个村(社区)已实现了每个村(社区)3名“法律明白人”的全覆盖。
四是聚焦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努力提升各民族群众的法治获得感。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有效整合“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和“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形成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融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持续推出公证便民利民惠民新政,进一步简化公证办理流程,缩短办证时间,提升公证服务水平,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公证业务。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及各司法所设立行政复议代办点,加强对涉及少数民族行政复议案件的指导督查力度,把好行政复议环节关。目前18个行政复议代办点正发挥着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