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建设多元化实践基地。通过整合科普、文化、农业等资源,建成青少年科技馆、辽文化研学基地、现代农业实践园等校外实践场所12个,开发“科学探秘”“文物修复体验”“农田劳作”等课程30门,配备专业指导教师50名,与学校签订实践教育合作协议,每周安排学生集中参与。截至目前,实践基地年接待中小学生8万人次,课程参与率达100%,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测评优良率提升25个百分点。
二是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组织“红色基因传承”研学旅行,带领学生参观革命旧址、聆听老党员故事,举办“我是小小讲解员”比赛;开展“绿色环保小卫士”行动,组织学生参与植树、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建立“实践积分”制度,积分可兑换科普书籍。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红色研学活动150场,参与学生3万人次;环保志愿服务时长超5万小时,学生环保行为养成率达90%。
三是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成立青少年校外教育指导委员会,吸纳家长代表、社区工作者等组成监督评议组,定期评估实践教育效果;开设“家长课堂”,培训家长2000人次,引导家庭参与实践活动设计;联合企业捐赠科普器材、图书等物资,价值500万元,改善实践基地设施。截至目前,家长对校外实践教育满意度达95%,形成“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社会支持”的育人合力,获评“自治区青少年校外教育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