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对矿山、湿地等重点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关闭无证矿山10处,平整矿坑后种植油松、沙棘等耐旱植物,建设拦挡坝防止水土流失。在黑里河湿地实施退耕还湿,拆除违规建筑,恢复湿地植被5000亩,设置监测点跟踪生态变化。组建生态巡护队,定期巡查林区、河道,制止乱砍滥伐、非法捕捞等行为。截至目前,修复矿山面积200公顷,湿地生态功能恢复率达90%,巡护队累计制止违法行为80起,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2%。
二是推进污染源头管控。在工业园区建设污水处理厂,采用三级过滤工艺处理工业废水,达标后循环利用或排放;对畜禽养殖场实行“雨污分流”,建设粪污处理池,生产有机肥还田。推行秸秆禁烧网格化管理,每个村配备2名巡查员,利用无人机航拍监测火情,对违规焚烧者依法处罚。截至目前,工业废水处理率达100%,畜禽粪污利用率达85%,秸秆禁烧管控率98%,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2%。
三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绿色家庭”“低碳社区”创建活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在小区、村庄设置分类垃圾桶,安排专人指导投放。推广太阳能路灯、节能家电,补贴农户安装光伏板,发展清洁能源。组织“义务植树”“河道清淤”等志愿活动,动员群众参与生态保护。截至目前,创建绿色家庭500户,垃圾分类覆盖率达70%,安装光伏板1000户,年发电量120万千瓦时,志愿参与生态活动人数达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