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完善文化设施网络。在18个乡镇建设综合文化站,配备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文化广场,每个文化站藏书不少于1万册,配备音响、投影仪等设备;在220个行政村建设文化活动室,设置农家书屋、棋牌室,为偏远村庄配送图书、乐器等物资;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在30个行政村建设村级文化广场,安装健身器材、照明设施,供村民开展文化活动。截至目前,乡村文化设施覆盖率达100%,文化站年均接待群众5万人次,农家书屋年借阅量8万册,文化广场日均使用人数2000人。
二是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县艺术团每年下乡演出60场,表演戏曲、歌舞等节目;举办“农民文化节”,设置书法绘画展、广场舞比赛、农产品展销等环节,吸引村民参与;在传统节日(春节、中秋等)组织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猜灯谜、包月饼,传承传统文化。截至目前,“送文化下乡”覆盖所有行政村,农民文化节参与人数达3万人次,传统节日活动覆盖村民10万人,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度显著提升。
三是培育乡村文化队伍。选拔村里的文艺爱好者,组建广场舞队、秧歌队、民间乐队等文化队伍,每个村至少1支,县文化馆安排专业老师每月下乡指导1次;开展文化骨干培训,每年举办2期培训班,内容涵盖舞蹈编排、乐器演奏、活动组织,培训结束后为学员颁发证书;对优秀文化队伍给予资金支持,用于购买服装、道具,鼓励队伍参加县级以上比赛。截至目前,培育乡村文化队伍250支,培训文化骨干800人次,支持文化队伍资金50万元,10支队伍在市级比赛中获奖,乡村文化活力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