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完善体育硬件建设。对全县50所中小学的操场进行改造,30所学校铺设塑胶跑道和人工草坪,20所农村学校硬化操场并划设标准运动场地;为中小学配备篮球架80副、乒乓球台150张、足球门50副,为乡镇学校补充跳绳、毽子、体操垫等基础体育器材;在10所学校建设室内体育馆,配备羽毛球网、排球网、健身器材,满足雨天和冬季体育教学需求。截至目前,校园体育设施达标率达100%,塑胶操场覆盖率从40%提升至70%,室内体育馆覆盖所有乡镇中心学校,学生人均体育活动面积达3平方米。
二是丰富校园体育活动。推行“阳光体育一小时”制度,每天上午、下午各安排30分钟体育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广播体操、跑步、球类运动;每学期举办校级运动会,设置短跑、跳远、跳绳、拔河等项目,鼓励全员参与;组建校园体育社团,如篮球队、足球队、田径队,每周开展2次训练,定期与其他学校开展友谊赛;邀请专业体育教练进校园,每年开展2次体育技能培训,提升学生运动水平。截至目前,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率达100%,累计举办校级运动会150场,培育校园体育社团120个,体育教练进校园培训覆盖学生3万人次,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从85%提升至92%。
三是强化体育设施管理。制定《校园体育设施管理制度》,明确设施使用、维护、安全责任,每个学校配备1-2名体育设施管理员,每天检查设施完好情况,发现损坏及时维修;对体育器材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定期更新,确保器材数量充足、性能良好;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开放校园体育设施,制定开放时间表并向社会公示,安排专人值守,保障活动安全。截至目前,校园体育设施维护及时率达100%,器材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校园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学校达40所,年均接待社区居民和社会体育爱好者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