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完善心理服务阵地。在全县45所中小学建设标准化心理健康辅导室,每室配备沙盘、放松椅、情绪宣泄设备,安装心理测评系统,每周开放5天,每天开放4小时,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城区学校每校2名、农村学校每校1名);在乡村学校开通“心理云辅导”平台,通过视频连线对接县级心理专家,解决偏远学校专业资源不足问题;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公众号开设“心理专栏”,每周推送1期心理健康知识。截至目前,心理辅导室覆盖所有中小学,累计接待学生咨询2万人次,云辅导服务覆盖学生8000人,心理专栏阅读量超10万人次。
二是强化心理教育引导。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小学每两周1课时、中学每周1课时,课程内容涵盖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压力应对,使用统一编写的地方教材;每学期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心理剧展演、团体辅导等形式,普及心理知识;邀请心理专家进校园,每年开展2次专题讲座,为师生、家长解答心理困惑,同时培训班主任掌握基础心理疏导技巧。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心理健康课程1.2万节,主题活动600场,专家讲座80场,班主任心理培训覆盖率达100%,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5%。
三是健全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制度,每年9月、3月开展两次全员心理测评,采用标准化量表评估,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筛查出的高危学生实行“一生一策”干预;组建“县-校”两级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县级团队由5名专业心理教师组成,校级团队由心理教师、班主任、校医构成,高危学生由县级团队直接介入,必要时联系家长、转介专业医疗机构;开通24小时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安排专业人员值守,及时处置心理危机。截至目前,累计建立心理档案6万份,干预高危学生500人,干预成功率达92%,热线受理求助1200个,成功化解紧急危机80起,校园心理安全形势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