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建设特色非遗工坊。围绕契丹刺绣、皮影戏、蒙古族银饰等10项非遗项目,在非遗传承人集中村建设非遗工坊15个,每个工坊配备生产车间、展示区、体验区,购置非遗制作工具和设备,为传承人提供免费生产场地;对工坊建设给予资金支持,每个工坊补贴20-50万元,用于设备采购、场地改造,同时帮助工坊申请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截至目前,非遗工坊年生产非遗产品5万件,带动非遗传承人50名、周边村民800人就业,工坊年产值达2000万元。
二是推动非遗产品创新。组织非遗传承人、设计师、高校专家成立“非遗创新工作室”,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如刺绣挂件、皮影书签、银饰首饰等80余种,优化产品包装设计,提升市场竞争力;建立非遗产品电商销售平台,培训工坊人员运营网店、开展直播带货,在景区、商超设立非遗产品专柜,拓宽销售渠道;举办“非遗产品设计大赛”,每年评选优秀设计作品10件,给予资金奖励并推动量产。截至目前,非遗文创产品销售额占比达40%,电商平台年销售额达500万元,专柜覆盖20个销售点,设计大赛带动产品创新30项。
三是开展非遗传承体验。在非遗工坊开设“非遗体验课”,每周六面向游客和市民开放,传承人现场教学,游客可参与刺绣、皮影制作等体验活动,体验时长1-2小时,收取合理费用;组织非遗工坊进校园、进社区,每月开展1次“非遗课堂”,为学生、居民传授非遗技艺,培养非遗爱好者;举办“非遗文化节”,集中展示非遗工坊产品和技艺,组织非遗展演、非遗市集等活动,提升非遗影响力。截至目前,非遗体验课年均接待体验者3万人次,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覆盖50所学校、30个社区,非遗文化节年均吸引游客5万人次,非遗传承人群体从50人扩展至300人,文化产业带动效应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