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完善分类设施布局。在城区25个社区每栋楼前设置“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四分类垃圾桶,配备分类标识牌和投放指南,定期清洗消毒;在社区出入口建设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点,配备智能称重设备,居民投放可回收物可累计积分,兑换洗衣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对老旧小区增设分类垃圾房,配备遮雨棚和照明设施,方便居民夜间投放。截至目前,社区分类垃圾桶覆盖率达100%,积分兑换点覆盖所有社区,累计投放分类设施5000套,居民正确投放率从40%提升至75%。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培训。组织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开展“垃圾分类进家庭”活动,入户讲解分类方法,发放分类手册,每周开展2次现场指导,手把手教居民区分不同垃圾;在社区广场举办“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分类模拟投放”活动,设置互动游戏环节,吸引居民参与;利用社区公众号、电子屏每日推送分类知识,每月发布分类成效排名,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截至目前,累计入户宣传8万户,开展现场指导30次,知识竞赛参与人数3000人次,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8%。
三是健全分类处置机制。与专业环保企业合作,建立“社区收集-企业转运-终端处置”全链条体系,可回收物由企业定期上门回收,厨余垃圾专车清运至餐厨处理厂,有害垃圾统一送至危废处置中心;在社区设立垃圾分类督导员,每天早晚投放高峰时段值守,引导居民正确分类,对混投行为及时劝阻;建立社区分类考核制度,将分类成效与社区评优、物业奖励挂钩,每月通报分类情况。截至目前,可回收物回收率达35%,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督导员年均劝阻混投行为2000次,社区环境整洁度提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