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丰富服务内容供给。推行“作业辅导+兴趣拓展”双轨模式,下午课后时段(16:30-18:00)先安排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作业,再开设书法、绘画、足球、编程等兴趣班30余种,学生自愿选择参与;每周四开设“特色课程日”,邀请非遗传承人、医护人员、消防员进校园,开展非遗体验、健康讲座、安全实训等活动;针对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后托管服务,安排教师额外辅导。截至目前,全县48所中小学全部开展课后服务,兴趣班参与学生2.8万人,特色课程年均开展120场,免费托管覆盖学生800人,家长接送压力缓解率达90%。
二是强化师资队伍保障。以校内教师为主力,鼓励教师根据特长承担兴趣班教学;面向社会招募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专业技术人才300人,充实课后服务师资力量,经过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引入优质艺术、体育课程资源,每学期开展1次师资能力培训,提升服务质量。截至目前,校内教师参与率达95%,社会师资年均服务时长1.2万小时,师资培训覆盖率达100%,课后服务质量评估优良率达92%。
三是严格安全管理规范。制定《校园课后服务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教师岗位职责,学生进出校园实行“签到-接送”双确认,家长需凭接送卡接领;在校园重点区域加装监控,课后服务时段安排安保人员巡逻,配备急救箱和常用药品;建立应急预案,针对极端天气、突发疾病等情况制定处置流程,每学期开展1次安全演练。截至目前,课后服务时段未发生安全事故,家长接送确认率达100%,安全演练覆盖所有学校,家长对课后服务安全性满意度达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