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强化供水管网长效管护。组建县级管网巡检队伍12支,配备专业检测设备,对全县860公里农村供水管网实行“分片巡查、按月检修”,重点排查高海拔、冻融频繁区域管道,发现漏点24小时内抢修;针对老旧管网,每年改造150公里,更换PE抗冻管材,在管道埋深不足区域加装保温层;建立管网档案数据库,记录管道材质、铺设时间、检修记录,实现“一管一档”动态管理。截至目前,管网漏损率从12%降至6%,年均抢修故障320起,抢修及时率100%,老旧管网改造覆盖89个行政村,惠及群众4.2万人。
二是完善水质监测体系。在县水利局水质检测中心配备20项常规指标检测设备,每月对28处集中水源地、150个村级取水点开展水质检测,检测结果通过政府官网、村公示栏双渠道公示;在乡镇设立6个简易检测点,每周检测pH值、浊度等基础指标,数据实时上传县级平台;邀请第三方机构每季度开展38项全指标检测,确保检测公信力。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常规检测1800批次,全指标检测72批次,水质达标率稳定在99.5%,群众对水质知情权满意度达92%。
三是健全应急供水保障机制。在18个乡镇储备应急供水设备(含抽水泵、临时水管、净水设备),每个乡镇设置2处应急水源(如深水井、蓄水池);制定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组建20支应急供水队伍,接到停水求助后1小时内抵达现场,为缺水村组提供临时送水服务;针对干旱、冰冻等极端天气,提前制定供水保障方案,储备应急水源15万立方米。截至目前,应急队伍年均处置供水突发情况45起,临时送水覆盖群众1.8万人次,极端天气供水保障率达100%。